我们知道最早的可实用化的英语字典是诞生于年的《约翰逊词典》,其收录单词四万多个。在它之前,年,有一本词汇字典,只有个单词,还没有释义。所以,自从《约翰逊词典》诞生以来,一直是英语的词义标准和使用法式,直到年后才被《牛津英语词典》所替代。
从王徵的《奇器图说》可知,年,西方字母还在草创阶段,其只有20个字母,和现在所谓字母不仅外形差异很大,而且发音也差异巨大。但到了19世纪,英语字母就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了,除了发音还有区别之外。
我一直想找到《约翰逊词典》看一看,但都未能如愿。直到有一天,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网站找到了19世纪再版的版本。这里我给出的图有两版《约翰逊词典》,一版是年版的,有页;另一版是年版的,有页(它应该是和另一种词典合并的)。不过,这两版词典中都没有现代音标,里面的单词我也不认识。自认为英语学的比较好的,可以认一认,看看能认识几个单词?
另外,我还给出了一本《英汉字典》,它是由W.H.Medhurst所著的字典,时间应该是年,由中村敬宇手抄的。从这个《英汉字典》的内容可以看出,其许多单词都是依赖于汉语而创造的,比如“算盘、师太、庵堂、方丈、丹田、脏腑、吐蕃、未葬之先、艾草、泻吐之药、禅、奥妙、决明子、翰林学士、喜悦之意、本末、和顺、算手、文德、唯命是听、主簿、辛、见景生情、戏子、花旦、不相合、十取其一、谓之曰、哉乎欤、劝世言语、三拜九叩头、拜天、在下、前程、出榜、鸷鸟之巢、世代、高寿、农事、嗟乎哀哉、算法、百官、蒜、忠、忠臣不二心、无所不见、乎、同仁堂、惟我独留、孑、代书、矇、巡游、未及三元、朔其本源、祖宗、宗庙、奎星、云雨、钓鱼翁、魄、血气有亏、八角茴香、史记、南极、奉命、刚纪、函人、六艺、中举人”等等。
由此,我们可以知道,西方人一定有“按照汉字来构造英语词汇”的事实。其一,英语词汇从17世纪开始,只有共几千个,到《约翰逊词典》时,才增加到了4万多个,而比之早几十年的《康熙词典》也就4万多汉字。传言,《约翰逊词典》有参考《康熙词典》的可能,其不无道理。因为要造新词,并且释其意,从无到有的话是很困难的。因为有些词汇,不看见、不接触,则打破脑袋都想不出来。比如“禅”、“之乎者也”,西方人能无师自通想到吗?其二,中国汉字不很多,但由汉字组成的词语、成语、谚语、歇后语等等,其数量庞大到惊人的地步。由《约翰逊词典》的几十年数量暴涨可知,其必然是借鉴了大量汉语词汇。其三,这版《英汉词典》的词汇也恰能说明问题。
总之,西方英语也是这几百年才发现起来的,所以一两千年前所谓西方的科学著作,可以比较肯定的认为,其就是西方人的谎言“杰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