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反复的春季向来都是流感季,但今年的甲流似乎特别流行,很多家庭老人和小孩,甚至成年人都被感染,出现了发烧症状,体验了一把“小新冠”。新冠疫情的阴影正在退却,但正在甲流也让人忧心。与之对应,抗甲流药物奥司他韦则出现了价格上涨,一药难求的断货状况。奥司他韦是为数不多的针对甲流的特效药。面对药物的短缺,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才能有药?对于这个问题,笔者也无法回答,但是简单了解药物的生产上市过程,更能体会药物供应的不易。
药品虽然一种商品,但是受到高度监管。药物经过研发漫长的过程,最终获得国家监管机构的认可,终于同意药物上市,企业生产的药物才能上市销售。药物很多相关的信息都需要监管部门批准,对于新药上市而言,批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药物处方,工艺,用法等。当然,已经上市的药物这些信息都必然获得了监管机构的认可。药物的生产,检验,运输等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。了解了这些,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药物的生产过程。
药物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活性物质,对于化学药品,一般被称为原料药。用于生产原料药的物料的来源一般是化工原料。为了保障原料的质量,购买方会要求出售方进行检验。化工原料经过运输进入原料药生产企业也需要进行检验,检验方法和标准来源于研发过程,不同的原料药也各不相同。接下来就是按照既定的生产流程进行生产,几乎每一个参数都是在研发过程中经过反复确认的。不同原料药的生产路线可能会经过不同的步骤,但对于原料药而言,进而本监管的生产过程至少会是三步。从开始生产到获得原料药的时间根据原料供应时间、合成难度等而时间不等,一般几个月到半年皆有可能。除了化工合成,原料药的来源也可能是动植物提取、发酵或者细胞合成,也可能能是这些方法的组合,即采用发酵或者细胞合成物进一步进行化学修饰。奥司他韦的合成路线也多达十余步骤,也需要较长的合成时间。一般而言,各个公司一般根据自己的产能和市场规划,提前就进行了备产。如果等到下游药物生产企业急需原料药的时候再生产,供应时间便会偏晚。这次奥司他韦的缺货可能就与这一点有关。
奥司他韦的结果式原料药一般并不能直接给病人服用,需要制备成特定的形式,专业术语称为“制剂”,也就是制备成药品。跟原料药类似,制剂的生产工艺、辅料也是事先经过监管机构的批准。生产时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生产。此外,各种物料在进入制剂生产厂之前也必须经过检验,合格后才能使用,这一点与原料药类似。只不过检测项目各不相同。在生产方面,制剂的生产过程通常会比原料药快,甚至快很多。简单的注射液一天就能完成生产。时间长一些的生产工艺在1个月内也基本能够完成生产。生产完成之后,则需要对药品进行检验,检验合格才能上市销售。检测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。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的是,药物完成放行之后需要对整个生产、检验过程进行回顾确认,即所谓的“放行”,只有药物生产的整个过程符合要求,经过分析评估之不存在影响质量的问题才能放行,这种放行由质量受权人做出,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药物生产厂一般不会直接销售药物,专门的药物销售商会进一步分销药物到各个药物使用的终端机构,医院、药店等。这些药物的运输过程也需要符合特定的规范,例如符合特定的储存条件便是其基本要求。
不考虑药物研发,仅从整个药物的生产过程看,这也是一个漫长的产业链。从产业起始到终端销售使用,时间也较为漫长,因此,需求和供给往往是错配的。长时间的疫情管控让人们病毒感冒的几率大大下降,奥司他韦的销售量呈现出断崖式下跌;而疫情管控放开,人员流动加剧,甲流随之留行,奥司他韦也随之断货。显然,仅仅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。一方面,进一步加强相关疾病信息披露和预测指导,让药企能够能够更好地把握对未来的预期,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;另一方面,形成一定的药物储备,作为蓄水池对市场药物供应进行恰当的调节。这都对解决药物短缺有一定的帮助。
#抗流感特效药达菲原料为八角茴香#